|
||||||||||||||
朱宏任:加快“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強支撐 | ||||
![]() |
||||
發布時間: 23-06-09 09:10:29am | ||||
--在第31界中國國際通信展2023中國專精特新冠軍國際論壇上的發言節選 今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年。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美好圖景,“十四五”規劃進入了全面展開、深入推進的關鍵之年,三年新冠疫情的陰霾大多散去,經濟開始逐步復蘇,但新階段重拾長足發展勢頭仍需不斷做出艱辛努力。如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方向,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形成強大動力推動增長、確保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企業和企業家要全面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取向,抓住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難得機遇,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堅定信心改善預期,砥礪前行,力促經濟運行好轉,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國正在進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階段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在未來發展中把握先機。新時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都沒有改變實體經濟的地位與作用,但對廣大企業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不斷形成新的要求。 第一,把握突破口,找準企業發力點。要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資源、搶先發展。當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在內的一批企業,正在或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帶動終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活躍力量。這些企業代表產業發展新方向,在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在線檢測等方面運用以數字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成果,生產鏈條保持優質、高效、低碳、環保,產品深得消費者青睞和市場擁躉,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引領作用,要不失時機加快發展。 第二,鞏固主陣地,改善企業競爭力。要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穩步發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構成了實體經濟的主體,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帶領增長,而傳統產業依然支撐了近八成的工業增量,是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傳統制造業企業已經形成巨大的存量資產,其產品涉及各個領域,與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密切相關,具有較為穩定的市場需求。在新一輪數字革命的引領下,傳統制造業企業絕不可以隨便被以“低端產業”名義淘汰,而要加大改造升級的力度,由過去的機械化、自動化、批量化生產轉向以數字經濟為手段、以綠色低碳經濟為方向的全新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生產模式,通過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附加值,重塑企業競爭力,鞏固提高制造優勢,以穩定健康增長鞏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 第三,占據制高點,培育企業新動能。要加力推進未來產業深入研發、待機發展。推動量子科技、類腦智能、深空探測等各類產業新技術、新要素、新主體協同配合,利用政產學研用等多方互動形成新的創新鏈,探討市場化的方向與路徑,應勢而動。充分認識建設未來產業發展既關系到我國競爭新優勢的塑造,又關系到我國能否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是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先手棋。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實施路徑和成果實現,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如何把握方向、導入資源、快速迭代、控制風險,是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的新課題。需要政府科學制定產業政策,不斷優化實施方式,企業綜合判斷,瞄準未來,持續投入求得突破發展。企業家既要大膽探索創新,又要冷靜分析判斷,能夠承受時間乃至一時不成功的考驗。 “專精特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企業發展的重要要求 企業興則產業興,產業興則經濟強。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進程中,要把以世界一流企業為代表的大企業作為堅強支撐,要把以“專精特新”企業為引領的中小企業作為堅實基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一流企業穩步成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取得長足進展。根據統計,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已累計產生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萬多家,形成了中小企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已有13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27%;認定了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樹立了一批中小企業發展的標桿和榜樣,目前第五批認定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展開。 推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經驗之一,就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斷營造有利中小企業發育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中小企業在內生動力驅動下自主成長。國家在充分汲取國內外中小企業發展經驗,認真研究中小企業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把“專精特新”作為指導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實踐表明,以專精特新帶動企業發展,將推動企業找準自身在市場中的定位,形成企業通過供給創新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變動的良性循環,切實增強發展活力、耐力和競爭力。 推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微觀基礎的重要方法。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大、生產要素供應不穩、外需不振、內需啟動受阻的情況下,保證現代化產業體系穩定運行的難度較大。“專精特新”企業的特質之一是長期專注特定領域,管理力求精益精準,產品在細分領域有著更高的適配度,因此可以比一般中小企業有更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隨著“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增多,帶動作用增大,勢必有效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抗擊風險的能力,“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經濟運行大幅波動時的壓艙石。 推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是保證現代化產業體持續前進的重要動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產業、科技、資本、人才協同發力,“專精特新”企業是最為有效的承載對象。“專精特新”企業以創新為特征,持續高效發展為前提。近年來,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集聚人才,著力創新,深耕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成為打通多種產業鏈條堵點、補短鍛長的關鍵力量。資本市場積極探求發現與合作路徑,不僅求得精準發力,也為“專精特新”企業導入快速發展急需的資金資源。通過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引導,社會投入力量支持,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專精特新”方向上聚力,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將會扎實、快速地推進。 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正在加速推進,但難以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發育成長,以進一步夯實基礎,增強動力,穩步推進。需要看到,受國內外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影響,以“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需要各方和企業共同發力。從外部環境看,期待更加規范有序的營商環境,更加便捷的要素獲取,更加通暢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從企業自身情況看,有待創新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政策知曉把控力進一步加大,發展活力潛力進一步釋放外溢,抗風險能力危機應對能力進一步增強。 加快構筑以優質企業群體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優質企業群體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而發揚光大,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擎天柱和奠基石。由優秀企業家為領軍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不是評選出來的表彰對象,而是在國內國際市場激烈競爭中勇立潮頭的生力軍。成千上萬的專精特新企業將為世界一流企業源源不斷的輸送后備力量,使現代化產業體系具備堅實基礎和堅強支撐。廣大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整體性、先進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保持并增強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下大力氣提升制造業基礎水平,不斷補齊產業鏈短板。堅持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的戰略取向,加快高技術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以全面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動態監測和深入研究,提高防范脫鉤斷鏈能力,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戰略支撐。 二是突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抓住政府全面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探索5G、數據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帶給企業的機會,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積極穩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體系。以數字化應用為契機,通過運營服務商與第三方機構搭建的平臺,大力促進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跨所有制的企業融合,更好釋放平臺網絡的綜合效益。 三是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結構優化、質量優等、效益優良的基本路徑。企業要堅持走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轉型升級之路,推動企業瞄準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持續攀登。企業要把握宏觀政策取向,圍繞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提升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著力提升創新能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提高投入產出關系的效率和質量,推動企業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四是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治理現代、管理先進、運行有序的基本框架。持續優化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建立體系性的評價機制,根據管理問題及時制訂解決方案;把依法合規、風險管控的各項要求融入制度建設,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確保運行質量不斷提升。 五是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層次較廣、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基本隊伍。注意企業家隊伍的培養和卓越工程師隊伍的建設。壯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面向戰略急需領域,在一線實踐中培養造就人才。積極參與產學研協同攻關,在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方面形成特殊政策,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備力量。 六是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員工和諧、奉獻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形象,F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是高素質人才,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熱愛企業,奉獻社會的理念,遵循關愛員工、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準則,積極開展現代化企業建設。 發展始終是硬道理。面對當前的新機遇與新挑戰,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會秉持專精特新的理念,不斷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化解風險,在高質量發展中穩中求進,中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
||||
【關閉窗口】 |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 郵編:100048 中國企業聯合會信息工作部 技術支持 京ICP證 13027772號 |